返回
网络营销

刘成章简介介绍(他引吭高歌“信天游”——记著名散文作家刘成章)(刘成章简介及作品散文集)

2024-11-07 07:0017

“信天游”是陕北黄土高原上最富有特色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形式。它深沉而苍凉、奔放而宏壮、豪迈而悠扬,回肠荡气、馥芳飘香、感染力极强,集中展示和准确反映出典型的地域特色与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。

在中国散文界,有一位著名作家的散文作品,被人们誉为“陕北的信天游”。他撰写的一篇题为《信天游》的散文作品,还被作为中考内容而引人关注。

他就是从革命圣地延安走出的著名散文作家刘成章。

刘成章

“我要放声唱响家乡信天游”,

刘成章散文创作的“现象级”崛起

刘成章1937年农历正月12日诞生于陕北高原的延安城里。他的父亲15岁就参加革命,是个忠诚的共产党员,也是延安唯一的高等小学的校长,既在延安接触过毛泽东,也在庐山接触过蒋介石。但在刘成章一岁的时候,他的父亲就离开了人间,享年28岁。他留给爱子的遗产只有一件,那就“刘成章”这个名字。此时母亲只有20岁。母亲贤淑,克已,宽厚,令亲友们无不叹服。她含着泪改嫁的丈夫没有几年又去世了。母亲在深重的苦难中,把刘成章和后来生的三个弟弟拉扯成人。

刘成章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写了一篇题为《我真佩服田双》的短文,被《延安报》刊登,这是否算他“文学创作”的开端呢?如果是,说明后来的大作家刘成章的“创作工龄”,从小学时期就开始了。

到了中学,刘成章开始发奋写诗。他的功课是班上前三名,作为“最优等生”被保送升入高中。诗写了不少。刚上高一时,九首诗被选入省上的青年作者诗选之中。他退学去了兰州,想找文艺界的亲戚“当作家”,未果,失望中返回西安。在未读完高中的情况下,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。毕业后留校,一年后和王苓女士结婚。他依然苦读苦写,发表了一些诗作,其中刊登在光明日报的《延安雨》等颇有影响。

“文革”期间他被调到延安歌舞剧团,成了专业创作人员。他与人共同创作的大型歌剧剧本《三十里铺》排演后,1978年到西安参加了汇演,并获得二等奖。他还写了不少诗歌和歌词,《崖畔上酸枣红艳艳》《圪梁梁》《黄土里冒出一团火》等唱遍全国、灌了唱片,有些北京和东北的著名歌唱家也唱过。由他作词的女声独唱歌曲《崖畔上酸枣红艳艳》还入选中央音乐学院的示范教材。

1981年元月,刘成章重返西安,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。先后任文学期刊《绿原》编辑、编委,大型文学双月刊《文学家》主编,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。也就在这一时期,他开始了散文创作。

就像技高一筹的老农“种啥成啥”,刘成章1982年在《散文》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作品《转九曲》,就荣获了一等奖,并入选《中国新文艺大系》。这是他迈出了“中年变法”的关键一步。由此开始,他把文学创作的重点转向散文创作,他的名字很快被全国逐渐熟悉并引起重视。1987年6月,他调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副书记。本职工作之余,一直坚持着散文创作。《高跟鞋,响过绥德街头》《临潼的光环》《安塞腰鼓》《望秦俑》《黄河魂》《榆林》等散文佳作接二连三,先后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散文》等报刊上发表,多次获得带有全国性质的奖励。曾被数十种书刊转载、选入和评介。

刘成章出版的部分散文集。

到目前,刘成章已出版散文作品集十多本,包括《黄土情》(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),《纤丽的阳光》(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),《刘成章散文选》(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),《刘成章散文集》(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),《羊想云彩》(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),《刘成章散文》(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 袖珍典藏本,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),《清晨之边》(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,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),《家山迷茫》(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),《名家散文自选集 安塞腰鼓》(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年出版),《安塞腰鼓》(开明出版社2018年出版),《安塞腰鼓 关中味》(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,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)等。《中国大百科全书年鉴》对刘成章及其作品给予很高评价。著名老作家郭风撰文说:“刘成章等同志的成就,给予陕西的散文创作以引人瞩目的地位。”终于,他获得了我国散文的最高奖项,首届鲁迅文学奖。

是什么“诀窍”使刘成章的散文“盛誉峰起”呢?刘成章说:“我是卖生活的。卖豆腐的不能没有豆腐,卖瓜子的不能没有瓜子,那么,你是搞散文创作的,你就不能没有生活。生活是最根本的东西,离开了生活,我就没猴儿耍了!”是的,他热爱生活,投身生活,并在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,以创造的激情讴歌美好的新生活。他以“老黄牛般的顽劲、韧劲”勤奋地笔耕。陕北20多个县,他全部跑完了,有的已经去了很多遍。1986年他作为陕西省委下乡扶贫工作队副队长,在千阳山区下乡工作生活一年,工作之余他先后写下了《飘香的菜园》《冬日的春色》《这样的诗意》《一千颗太阳》《受伤的小县》等一系列优美的散文篇章见诸报端。如今已誉满天下的散文名篇《安塞腰鼓》,就是他那时在千阳县城关镇写成的,邮寄给《人民日报》没多久,就全文发表了,工作队里的年轻同事高兴的要与他“同喜,随喜”,他只好自掏腰包请大家“搓了一顿”。

上世纪八十年代,刘成章在陕北采风。

刘成章曾说:“我要下苦功夫打好陕北这眼深井”。为了深入生活、写好陕北,为了在陕北尽可能地多看、多问,多跑一些地方,多增加一些亲身感受,他曾有过多次“冒险”的经历,付出过通常情况下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。刘成章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在黄土高原的肥壤沃土上“扎下深根”,不断地从陕北民歌和信天游中获得启发,孜孜以求地在老区人民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,努力发掘文学创作的“源泉”和“富矿”。经过深入开掘和精心锤炼,他写出了一篇篇具有一定深度和份量、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作品。其中有描写周总理回延安动人情景的《激动的土地》,有讴歌老一辈革命家的《老虎鞋》,有表现民族的尊严、革命的骄傲、人民的自信的《清凉山》,有五彩缤纷、刻划时代美景的《米脂赋》,有歌颂崇高母爱和民族精神的《在古老的土地上》,有高唱黄土高原大气磅礴的《山峁》,有追忆、呼唤延安精神的《市场沟》,还有抒发改革情怀的《黄河魂》……

在他的散文中,笔下真情尽现。如他歌颂母亲:“母亲穿着毛蓝布衣衫的身影,就是我的蓝天;母亲温存亲切的笑容,就是我的太阳。我紧紧地趴在母亲怀里,就象吊在地畔上的一颗瓜蛋蛋,就象贴伏在秸杆上的一穗玉米棒儿”。他深情地写道:“母亲对我的爱,充满了她的整个一颗心!如果把母亲的心儿碰一碰,滴在我身上的,全是爱,全是!!!”所以他如泣如诉地写出“我不能没有母亲,就象万物不能没有赖以活命的土地””(《在古老的土地上》);他进一步写道“人民是我们的母亲”;他字字千钧地畅呼:“洒出我们的赤热心血,把母亲的像塑得更好一些吧!”(《为母亲塑像》,见《文学家》创刊号)殷殷赤子心,浓浓报国情,由此可见一斑。

刘成章生长在“黄土高坡”,他的散文里满怀着对黄土地的爱,他的笔端饱蘸着黄河的情。在《黄河魂》中他写道:“打动着大地感情的黄河啊。/古老的巨石般的传说,在它的河心浮沉、翻滚。/它崭新的大浪般的故事飞溅到岸上,岸上立即是一片密匝匝的激动的坑子。/黄河,载着这些传说和故事,在秦晋高原的崇山峻岭中,飞泻,旋流,跌宕。它以一刻也不安分的进取的波涛,宣泄着力量和气概。它以辉煌得近似梦幻的粗重线条,画一河虎威,画一河龙啸,画一河卡车和摩托车的狂放,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地汹涌而去!”

在他的眼底、笔下,黄河水情深,黄土地义厚,它向人类、向世界“迷迷朦朦地展示着一个字:黄,黄,黄,直到天的尽头……”

刘成章崇尚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求实创新精神,所以在他的工作生活和散文创作中,常出现“神来之笔”。在一篇题为《蔓子上的触须》的散文中,他这样描写一颗丝瓜的触须:“时而象颤动的弹簧,时而如凌空的鞭影;时而象涓涓细流,时而如鸣禽的令人陶醉的啭音——就以这样多变的形象,不知疲倦地活动着”——追求着光明,创造着新生。他的散文创作,也正如同他笔下的丝瓜的触须一样,充满着刻意求新的日见其功的创造和追求,因而写出的东西往往独具一格,引人入胜。

“他是描绘陕北的第一小提琴手”,

刘成章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好评

从延安鲁艺一路走来的老作家李若冰(1926.10–2005.3),是以《柴达木手记》出名的散文大家。他生前非常喜欢读刘成章的散文,看到一篇读一篇,一边读还一边写下读书笔记,他把这些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洋洋洒洒五千字的文章,以《刘成章的散文风格》为题,作为刘成章散文集《黄土情》的序言发表。文中说:“读成章的散文是一种享受,一种美的享受,一种艺术的耐人寻味的享受。他的散文每篇都别出心裁,有真情,有灵气,清朗朗的,活鲜鲜的,一下子把你套进他乖巧规定的情境之中,使你非读下去不可”。李若冰先生说,刘成章在陕北“信天游”里泡大,他以自己亲身的体验,血肉的感情,火热的心肠,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,抓住心灵中一次次不寻常的颤动,揭示人生的底蕴,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。你能感觉到他对人生的反思,对社会的见解,一种独到的感受,一瞬即逝的灵感,一种哲理,一种幽默,一层诗意。“如果谈成章的创作风格,那么他在‘勿忘我’中探索的是真情,真情是他作品里的精髓,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色。”“作为创作个性存在,成章散文的另一个主要特色,就是在风格上追求一个‘土’字”,李若冰认为:“成章追求土,不仅因为他熟悉土,热爱土,这与他的艺术观有关系,他实际上在探索散文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。他并不反对别人‘洋’,而他刻意求土,走自己的路。尤其是他具有灵敏的艺术感觉,因此,无论是记忆深处的人和物,新生活中的人和事,甚至很少引人注意的土的东西,在他眼里都是闪光发亮的,是有诗意的土,有灵光的土,能唤起他的乡情,激起他的热情。”“他捕捉生活的亮点,也可以说在捕捉美点,捕捉土气。换句话说,他追求艺术上的土气,也是在追求美点,追求亮点。也许,这就是他的散文有土气、灵气而又有美点、亮点的缘故。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,有自己的艺术观念有自己的探索,而且执意要走自己的路,走出自己的风格来。”(李若冰:《刘成章的散文风格》,原载《黄土情》,刘成章著,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)

刘成章在陕北。

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评价刘成章的散文时写道:刘成章的散文,一身土气、两袖春风,“抓把黄土手捏碎”,楞是从黄土地里捏出油来。它是散文诗,是黄土诗魂的风味散文。要是说散文以诗魂为上的话,那么,应该说,刘成章散文的诗魂是信天游,大胆浪漫的、纯朴实诚的、情意绵绵的、悲凉苍劲的、妙喻连珠的、七色斑斓的、琅琅上口的、高亢悠长的、此起彼应的、白到家又短到家的如天籁自鸣、声声拨动心弦的的信天游。刘成章的散文,里面有诗,有画,有悦耳的旋律;是可以吟唱、能够出声的散文。刘成章写陕北地方特色的散文堪称美文,是名符其实的“艺术散文”。他说:“当今文坛,写陕西风情的散文家,超过刘成章的也许一个两个;写陕北性灵的散文家,能有几个写得过刘成章的?”(闫纲:《刘成章的散文——无韵之信天游》,原载《羊想云彩》,刘成章著,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。)

中国作协副主席、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,“在中国当代散文界,刘成章是独立的,是鹤,不是鸡。”著名评论家王仲生说:“刘成章刻画出了绵亘万里的黄土高原总括形象,是描绘陕北的无人可比的第一小提琴手。”以提出“散文形散神不散”著称的文化学者肖云儒,曾以《刘成章的散文“信天游”》为题评论说:刘成章有点像他笔下的安塞腰鼓,乍看拙朴沉厚,一旦响起来,生命便激越地翻飞,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跳跃。刘成章也有点像他笔下的“信天游”,有时冲淡悠远,如伫立于天际的白云和沙原,有时又飞高遏低,以—股炽热灼烫你的心魄。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:刘成章是很“大气”的,其笔下的“散文”本身确有大气象、大境界——像是苍苍茫茫的黄土高原;像是旋风骤雨般的安塞腰鼓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、著名作家陈忠实生前曾撰文说:“刘成章的散文具有独立的体例,叫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散文。这种特色之所以能形成,我认为是成章对生活有独特的体验。这种特色概括起来讲是:壮气、大气、内秀。没有哼哼唧唧、矫揉造作之气。文章写得真诚坦率,与他的整个生活体验是一体的。成章的散文风格别具一格,个性鲜明,很有嚼头。”

上世纪八十年代,刘成章与陈忠实合影。

陕西省作协副主席、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梁向阳,在其文学评论《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“信天游”特色》中说,刘成章的陕北风情散文,首先闪烁着诗意的美,几乎篇篇都是构思精巧的“诗的锦彩”。其次,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与联想,构成了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绚丽的色彩美。在奇思妙想之中,在丰富而生动的比喻中,刘成章呈现给读者的,是饱含着作家情思的、色彩斑斓的一幅幅陕北风情画,灵性充沛,个性鲜明。第三,幽默与诙谐的情趣,表现岀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情趣美。第四,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声情并茂的语言,构成刘成章陕北风情散文的语言美。

“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”主编王剑冰在该丛书序言中说:“刘成章的名字对读者应不陌生,他的多篇散文都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。刘成章是陕北人,多年来,虽换过不少单位,却始终未离开过这片热土。因而他的散文创作,总是以陕北高原为抒写对象,《安塞腰鼓》《七月的雷雨》《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》《黄土写意》等,无不是将民风民俗中的世风人情,作为对家乡那种深深的浓烈感情的一种释放与表达。他的信天游式的歌风,夸张的诗情,让人有一种急迫,一种奔放的感觉,仿如高原之风,迅疾而浓烈。1998年之后,刘成章第一次走出黄土高坡,并且一走就走得好远,到了大洋的彼岸。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的:“春节后我将长风破浪,赴美探亲,挂我陕北羊肚子手巾为云帆于太平洋的涛上,密西西比河的浪中,寻找一些新的生命感悟。’这个感悟他寻得同样很深,那是两种河流所派生出的生活、信仰与价值观的强烈对比,作者一篇篇命笔写来,涵义悠深,音萦曲长。”(原载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之《清晨之边》,刘成章著,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)

“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”,

刘成章多篇散文入选教材或试题

刘成章的《安塞腰鼓》《扛椽树》《走进纽约》《读碑》《七月有雷雨》《压轿》《信天游》《小区的喜鹊》《带着风声的花》等8篇散文作品,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、语文出版社、高等教育出版社、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16种版本的大中专院校和中学语文课本。1986年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的散文《安塞腰鼓》,是刘成章散文的代表作,被誉为“一首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,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”,先后被选入人教版、高教版、北师大版、鲁教版、上教版等8种版本教材,并成为当代散文中高居榜首的朗诵对象,已被上百位朗诵艺术家和许多晚会采用,成了互联网上的版本众多的朗诵保留节目。有网民在人民网发表文章认为:“一百万篇‘烂脏货’也比不上刘成章的千字美文《安塞腰鼓》!”

刘成章在黄土高原上。

由于刘成章的作品影响深远,2018年,他的的散文《信天游》中的一句话,作为选择题,被列入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。考试后,考生的思维却难以止息,家长和老师也关注起来,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。可以说,那天晚上,数十万的北京人,过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不眠之夜。不久,光明网刊登了一篇文章,文前编者按说:“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1题选择题,答案‘红圈圈’‘圈圈红’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7月4日,北京教育考试院回应称,该题目符合《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说明》对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,并未超纲。近日,《信天游》作者,81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刘成章撰文,就此作出回应。”

刘成章在1700多字的《关于“绕着月亮转圈圈红”》的回应文章中说:这次2018北京中考语文试题中,有我的作品《信天游》,对于末尾那句话试卷所提出的问题该怎么回答,所谓“红圈圈”和“圈圈红”,学生、学生家长和部分老师,发生了一场尖锐而有趣的争议。这期间,不断有人希望我作为作者,赶快站出来说几句话。很对不起这些热心的朋友们,我迟至今天才站了出来。作者和作品的关系,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。蛋一经下出,就成社会的了;接着怎么运输怎么销售怎么烹制,就与鸡毫无干系。如果在这些环节上还希图让鸡站出来说些什么,并且把它看做最权威的评断,让它一锤定音,那实在是难为鸡了。但是在这期间,由于争议的互不相让,也衍生出对那句话的负面看法,这样,我就不能不说话了。

刘成章说,我的文章的那句原话是:“啊,陕北,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,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高高飞起,化作装饰你夜空的月晕,绕着月亮转圈圈红。”这是我的一句很得意的句子。因为它很有动感,很有味道;因为它诗意地透露出我对陕北的无比热爱。但有些朋友却说:这句话是方言,与普通话不搭界。刘成章从语法及“文学作品要不要追求地方特色?要不要呈现民族风格?”等方面进行了解答。最后他写道:“我要以《信天游》作者的身份,祈愿可亲可爱的同学们,少年朋友们,祈愿你们在这次红红火火的争论中,笑呵呵地忘记那点分数的差别,昂首迎接来日的朝阳和飞鸟。”人民网等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了这篇文章,有的网站还把题目改为《<信天游>作者刘成章回应北京中考考题争议声明全文》。这桩“公案”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。

2018年7月15日,《光明日报》还刊登了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高峰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邢向东《谈谈陕北方言里的重叠词——从“转圈圈红”说起》的文章,其中说:“刘成章是陕西省延安市人,考题答案‘转圈圈红’正是延安话的说法,意思是‘一圈一圈接连变红’,通常用来指陕北特产红枣在即将成熟时,从枣蒂处开始一圈一圈地逐渐由青变红。在本题中,作者先用一个比喻,希望自己像信天游一样高高飞起;又以这个比喻为基础,进一步利用拟人手法,让这高高飞起的信天游就像月晕一样,绕着月亮一圈一圈地变红,为陕北这片厚土增光添彩。见过月晕的人都知道,它往往绕着月亮形成里外几层光圈,煞是好看!所以,‘绕着月亮转圈圈红’真是得之自然的神来之笔!”

通过这次考试,暴露出语文教学中的某些短板,有利于以后的改进。刘成章并未刻意追求作品的进入课堂,却以他的从生活中汲取的艺术语言,重重地撞击了语文考试,对我国的中学教育做出了深刻的贡献。

2019年,刘成章的散文《小区的喜鹊》,列入山东省淄博市中考试题。2020年,刘成章的散文《带着风声的花》,列入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试题。教育部新编初中教材拓展阅读书系,选录了刘成章的50篇经典作品,以《安塞腰鼓·关中味》为书名,2019年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,成为“专为初中生量身定做的课外读物。”

“要把一世人当成两世人活”,

刘成章的创作领域更加开阔

刘成章坚持笔耕不辍。他说,人的生命是有限的。在不能延长生理生命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,用自己的作品来拓展生命的宽度,延续生命的社会长度。他曾不止一次对笔者说:“我要把一世人当成两世人活。”他曾这样写道:“我想向一切辛勤写作的文友们遥致一句心里话:让我们怀着对中国文学的赤诚之心比赛比赛吧,让我们内心深处的茫茫山峦中都能蒸腾出一派浩荡云气吧——那就是,看看二百年后或五年后,谁的至少一篇作品或者一句话还鲜活于世上!”(刘成章:《我们曾当过散文家》,《家山迷茫》序,陕西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)近些年他连续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作品,如《鸡鸣在耳》《殷殷插柳》《庚子的云彩》,无论在艺术手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,都有了新的成功的探索,几乎每出一篇,都被《学习强国》和中国作家网转载。

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,近年来,刘成章以更多精力从事国画和现代水墨画的创作。他已在《光明日报》《文艺报》《西安日报》等报刊发表了许多画作,仅《光明日报》就发表了多幅,有的被列入光明网的“名家精品”专栏,好几幅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。从2012年起,美国洛杉矶的华文文学刊物《洛城作家》,每期都以其墨作当作封面图画。其个人画集《画一画山河雁影》由英国一出版社出版,并被英国的十余家图书馆收藏。2015年5月,刘成章与国家一级美术师耿建、陕西省美协会员许飞三位地道的陕北人,在古城西安,联合举办了以表现黄土地和陕北乡土情愫为主题、自喻为陕北荞麦造型的“三页瓦画展”。参展作品是他们浓浓乡情的表达和脉动,有人称之为“信天游绽放出来的朵朵奇葩”。此次画展由陕西省美术家协会、西安亮宝楼美术馆主办,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等协办。

著名作家刘成章。

著名文化学者庞进在一篇《撕得开与色彩浓》的文章中说:“作家韩小惠有篇写‘通才’的文章,说她曾问大画家吴冠中,何情况下用画表达,何时又必须写文章,吴先生回答说,用画面表达觉得不够时,就用文学。而到成章刚好相反,是觉得用文学不够时,选择了作画。”于是,刘成章先后创作出《天地苍茫一根骨》《窜动》《星汉灿烂》《腾跃过老虎的土地》《隔沟的那朵山丹丹好红好红》《哗啦啦河水东流去》《世间绝响》《急急令》《暮色渐浓》《信天游》《船夫曲》《鹤过》《歌吟》等一系列画作,这些画作多取材于给他的生命打下深刻烙印的中国西北黄土地,看了让人眼前为之一亮。《世间绝响》是刘成章的一幅画作,庞进说:“这是让我第一眼看到就想鼓掌的佳作。画面上有喷墨泼彩大写意的峰峦、岩壁、树木和云岚,也有细笔色勾勒出的建在山脊上的屋宇和两山之间的桥梁,以及桥梁上踽踽行走的人。全画构思脱俗,着色大胆,看上去斑斓多姿,有夺目逸神之感。”庞进认为,刘成章先生通过色彩浓郁的不同凡响的作品,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大爱在怀、大愿萦心、大气浩然的中国汉子的形象。

(作者系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、高级记者)

编辑:小树

打赏
  • 0人打赏
    举报
关闭
同类资讯